幼兒皮膚科必看攻略

張虔熙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夏天與冬天的保養方式不同,有不少父母會直接塗抹乳液或凡士林在孩子的皮膚上,而忽略了夏天容易流汗的問題,導致汗水刺激皮膚,讓孩子的皮膚更癢、更不舒服。 通常不需要治療,多數寶寶在4~8週後就等雄激素下降後,疹子就會逐漸會消失,只要日常清水清潔臉就好,不要使用其它洗劑或油劑,洗完臉後記得薄薄的塗上乳液。 不會留疤,和皮膚過敏無關,跟日後青春期以後是否容易長青春痘也沒關係。 「尿布疹」就是屁股皮膚不斷的刺激,例如寶寶屁股接觸稀便、或是尿液這些酸性物質,在一直包著尿布的高溫潮濕的環境久了,引起皮膚刺激的發炎反應。 寶寶的出生不久的「糞口反射」,使得寶寶嘴巴在吸吮時會刺激腸胃蠕動,因此喝奶容易同時排便。 2.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Irritant contact):是接觸到一些化學物質所引起的皮膚炎;可以發生在任何的年齡。

幼兒皮膚科

如果兒童暴露在病原者咳嗽、打噴嚏的空氣中,或接觸水泡中的液體等,都可能會遭病毒傳染。 手足口病沒有特效藥,若發現家中小孩遭感染,請先讓孩子在家休養,直到復原再去上學,通常若抵抗力佳,症狀可在10天後消失。 居家療法有非處方藥可以選擇,但請先諮詢專業藥師,並記得多喝水。 水痘(Chicken pox)傳染性很強,是很普遍的皮膚傳染病,一般會從臉部、耳朵和胸部開始長紅點,接著漸漸變成水泡,最後表層會變硬和結痂。

幼兒皮膚科: 皮膚脫皮

有時會呈針頭大小圓而尖形的淺表性小水皰或膿皰,所以有人會根據這些特點把痱子分成白痱子、紅痱子、膿痱子。 皮疹一般先從兩頰開始,嚴重起來的話會逐漸擴散到耳後、頸部、四肢甚至頭部也會有,遇熱會加重,比如洗熱水澡的時候。 2020,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本網站內容為馬偕紀念醫院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尿布疹症狀是局部皮膚出現廣泛性紅斑、表面粗糙如牛皮紙;尤其是寶寶拉肚子或爸爸媽媽沒有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合併感染。 一開始發病時和脂漏性皮膚炎很相似,所以不容易判斷,通常都是因為紅疹治不好,超過2個月、皮膚變得紅腫、粗厚、脫屑、很癢,且家族成員有過敏體質而診斷出。 好發部位為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分側,輕微者皮膚要保持清潔、保濕,嚴重發炎者則需就醫,使用類固醇藥膏塗抹治療。

幼兒皮膚科: 健康網》冬天乾冷注意家中寶寶皮膚! 醫:嬰兒膚最薄僅成人1/3厚

巫漢盟表示,這時就要檢視保養用品是否適合孩子,可針對敏感的孩子選擇舒敏乳液,例如含甜杏仁油、乳木果油等植物潤澤精華,做好保濕與鎖水,對抗乾燥粗癢。 ●酵母菌類:比較喜歡在夾縫處出現,例如:腋下、手肘和膝窩等,而寶寶最常看到的位子就是脖子、屁股和腹股溝,特色是大片紅色斑塊,周遭有紅色小丘疹和膿皰的衛星型病灶,可能會伴隨著小圈狀脫皮。 此外,長在嘴巴裡的鵝口瘡也是酵母菌類感染(念珠菌)。 這問題的答案是「應該看具有兒科專業知識與經驗-並會對兒童做全身必要檢查的醫師」。 很多民眾以為洗喉嚨可加速感冒痊癒,但這種治療效果卻沒有實證支持。

幼兒皮膚科

主治所有病毒感染及細菌感染疾病,包含流感、不明熱、中耳炎、鼻竇炎、肺炎、咽喉炎、腸病毒、腺病毒、肺結核等,同時提供小兒疫苗預防注射的服務與諮詢。 主要診斷肝、膽、腸、胃相關疾病,譬如便秘、急性或慢性腹瀉、嘔吐、腸胃出血、腹痛、黃疸、營養吸收不良、B型肝炎、膽道閉鎖、膽道囊腫、換肝照護、肝衰竭等。 除了一般看診,還可以做兒童內視鏡、胃鏡及大腸鏡檢查。 如果是慢性接觸性皮膚炎,皮膚發炎的時間過久,皮膚會有苔癬狀的變化(就是皮膚會隆起增厚,伴隨皮膚紋路加深),同時會脫屑,伴有衛星狀小小的丘疹在旁邊,同時皮膚有角質化的現象。 香港腳不是成人的專利,由於兒童穿著鞋子的時間愈來愈長,每天起碼有五、六個小時,加上流行的鞋款多數是有防水功能和膠製的水靴,可想而知,腳部就會成為真菌的滋生地方。 小朋友常郁動,大汗疊細汗,如果汗多而又不清潔乾淨,皮膚就有機會出現一撻撻的汗斑。

幼兒皮膚科: 小兒的皮膚癢癢問題:汗疹與異位性皮膚炎 (上)

通常在三歲以前嬰幼兒期的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由食物過敏原所引起,如牛奶、蛋白、蛋黃、大豆、花生、有殼海鮮等,這類食物過敏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改善或消失。 到了三歲以後,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過敏原因是塵蟎與皮膚上金黃色葡萄球菌分泌的外毒素,這兩種過敏原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一直持續與反覆惡化,多年不易痊癒。 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造成新生兒表皮的感染,尤其是傳染性膿痂疹最常見;而念珠菌通常是經由產道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會有紅斑出現,其上會先出現小水皰,破裂後形成黃色痂皮。 念珠菌感染則是多發生於包尿布、長期浸潤或磨擦部位等易受感染處,症狀多為潮紅性皮膚炎,合併邊緣會出現衛星狀分佈的膿皰。 這類皮膚狀況多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其症狀是身體開始出現潮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但通常四肢不會受到侵犯;此外,當寶寶哭鬧或洗澡後,因體溫升高,此時的皮疹會更加明顯。

  • 濕疹(Eczema)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病,皮膚會乾紅和發癢,其中最常見的濕疹類型是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通常並不會隨著小孩長大而消失。
  • 2.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Irritant contact):是接觸到一些化學物質所引起的皮膚炎;可以發生在任何的年齡。
  • 值得爸爸媽媽注意的是,這類皮膚疾病常會復發且有癢感,發生原因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清潔不當、遺傳體質(異位性體質)或體內荷爾蒙多寡有關。
  • 每個醫院的此類科別名稱有些微差異,有些醫院會將過敏、氣喘、免疫、風濕這些名詞排列組合成為小兒的過敏專科,民眾可至就近的醫院去查詢,而此篇依舊為大家蒐羅全台哪些醫院有小兒過敏相關專科呢?
  • 但要切記防曬工作一定要做好,以免一不小心曬傷,原本的過敏問題會更難控制。
  • 不要病急亂投醫或認定『西藥傷身』,而不願按時給小孩服藥。
  • 熱痱是細小凸起的紅疹,多出現於嬰兒的頸項、背部和胸前等部位。

此外,若父母本身就有過敏病史,可能會遺傳給寶寶,而異位性皮膚炎常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 脂漏性皮膚炎一般並不需特別治療,輕微時,可以用清水打濕患部,並塗上少許嬰兒油或凡士林,等待結痂的部分漸漸軟化就會自行脫落;照顧者千萬不要猛力拔除結痂,否則會傷及底下皮膚的完整性。 臉頰處的脂漏性皮膚炎會有紅色發炎、合併龜裂、流液及油狀結痂,要小心再次發作或感染;陳泰亨醫師建議可用溫水清潔寶寶的身體,切勿亂塗乳液或是來路不明的藥膏。 新生兒於出生後2~10週左右可能出現,其發生症狀為新生兒皮膚發紅並有許多黃油油的薄片覆蓋於患處,並多發生在頭頂、眉毛、耳朵後方或任何有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產生龜裂流出組織液。 值得爸爸媽媽注意的是,這類皮膚疾病常會復發且有癢感,發生原因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清潔不當、遺傳體質(異位性體質)或體內荷爾蒙多寡有關。

幼兒皮膚科: 寶寶皮膚經常又紅又痕癢 醫生拆解 8 大常見的嬰兒皮膚問題

濕疹的治療:輕微的濕疹一般不需要用藥,清潔皮膚後塗抹低敏度的潤膚霜就可以了(絲塔芙、郁美凈等);另外還可以購買無激素成分的嬰兒濕疹膏塗抹;濕疹嚴重的話建議用含糖皮質激素的軟膏,比如尤卓爾。 馬偕皮膚科持續進行醫學研究,重點的研究項目根據各主治醫師的專長,包括一般皮膚學,皮膚病理,醫學真菌,貼布試驗,皮膚免疫學,指甲及毛髮疾病,流行病學,小兒皮膚病,遺傳性疾病等等。 吳伯元醫師強調,「寶寶的皮膚功能尚未發育完成,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尤其是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對皮膚就是一種外來刺激」。 嬰兒時期,皮膚表層經過表皮水分散失情形,明顯地較成人來得高,因此,嬰幼兒皮膚經常表現出不等程度的乾燥與脫皮情形。 「散失情形愈厲害,表示防禦功能愈差,經研究,前臂的部位大約要1年左右才能達到成人的程度」。

幼兒皮膚科

新生兒痤瘡即一些細小凸起的紅疹,多出現於嬰兒的額頭和面頰等部位。 常見於嬰兒出生後首數天或數周,主要因為母親懷孕期間荷爾蒙經由胎盤傳至嬰兒而引起。 通常出生後三個月內會自然消失,陳厚毅表示新生兒痤瘡未必會導致痕癢及痛楚,家長最重要是保持孩子的皮膚清潔乾爽,無須擠壓和塗抹任何藥膏。 但應該考慮到,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皮膚科醫生並不面對所有疾病。 幼兒皮膚科 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痤瘡,demodicosis,人類乳頭瘤病毒和皰疹的出現,皮膚和腿部指甲的真菌感染等疾病可能會變成現實。 對於孩子還是相當加息小兒皮膚科醫生可以鵝口瘡,特應性或過敏性皮炎,皮膚嬰兒,導致家長和兒科醫生關心的任何問題有關。

幼兒皮膚科: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

大家一定會想,一般人若長時間泡在水中,皮膚都會皺皺的,甚至泡出問題,但是剛脫離母體的寶寶,皮膚卻滑溜滑溜的,他表示,「因為有胎兒皮脂(簡稱「胎脂」)的保護,即使泡在羊水中這麼長一段時間,也不會傷到皮膚」。 嬰幼兒的皮膚很脆弱,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尤其是鹽、茶葉及消毒藥水等成分,會讓寶寶過敏或發炎的反應雪上加霜。 洗澡要用溫水,沐浴乳使用成分溫和單純的配方,擦拭皮膚時用柔細的毛巾或紗布巾輕按拭乾。

  •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伴有劇癢的慢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期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這種皮膚因為反覆的發炎而長年莫名發癢的情況往往會持續數年,直到體質慢慢減輕為止。
  • 若屁屁可能有類似黴菌感染現象,或發炎現象太過嚴重時,須盡快求診,搭配醫師建議使用抗黴菌藥膏,或類固醇藥膏。
  • 嬰幼兒於乾冷冬天外出時,兩頰常因吹到冷風而易有紅咚咚的情況,吳伯元醫師提醒,「除了全身與四肢的肌膚要塗抹保濕品,也不忘在兩頰抹上一點保濕品」。
  • 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給口服抗組織胺,症狀好了,還要繼續服用一段時間。
  • 因此,新生兒不會在一出生立刻出現念珠菌感染的症狀,但是這種感染疾病會讓口腔、肛門口、會陰部、全身等皮膚急性發炎、搔癢,所以寶寶會哭鬧不停、徹夜難眠。
  • 避免寶寶敏感性皮膚出現疹子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必定要天天幫寶寶全身多擦幾次的乳液。

由於疥蟲是由人傳染給其他人,因此萬一有家人得到疥瘡便很容易傳給其他人。 使用收斂劑或是類固醇來加以治療,應該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尿布疹的部位也很容易合併念珠菌感染,一旦有念珠菌感染就更容易出現「紅屁股」的表現。 念珠菌感染會讓皮膚變得非常紅,所以一旦出現這樣的表現就需要使用抗黴菌藥物來一起治療。

幼兒皮膚科: 皮膚病4.【香港腳】穿鞋不當 小孩腳也有真菌

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是小寶寶出生後最常和最早出現的皮膚炎之一,小寶寶在出生後因為皮脂腺較發達所以分泌較多,便經常可以發現在特定油脂分泌較多的部位如頭皮、臉和皺褶處。 最常看到的是在頭皮上會出現厚厚的黄黑分泌性皮屑,當然還是會造成一些困擾。 由於脂漏性皮膚炎出現的時間較早,有時會持續到四至五個月大才逐漸減少。 新生兒的表皮角質層未完全褪去,再加上油質分泌不足,新生兒的皮膚容易產生乾燥及龜裂現象,在出生24到36小時後會開始有脫皮的情形發生,並持續2到3週。 幫寶寶洗完澡擦乾身體後,可為寶寶擦拭乳液或嬰兒油以滋潤皮膚。 幼兒皮膚科 異位性皮膚炎是帶有先天性的過敏體質的一種類型,常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疾病,以遺傳學來說父母都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81%會有異位性皮膚炎,父母只有一位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59%會有異位性皮膚炎。

幼兒皮膚科

這些種種原因加起來造成孩童皮膚對於環境的抵抗力較成人低,易受環境刺激物、細菌、黴菌、過敏原等的侵害。 另外,孩童的(表皮面積/體重)的比例比較高,所以在使用外用藥物時會有更高比例的藥膏會經皮吸收,進入到血液循環。 乾癬是另外一種可能較不容易治療的皮膚病,目前對其真正發生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 乾癖就是俗稱的「牛皮癖」, 主要發生在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但是小朋友也會出現此一臨床表現。 急性蕁麻疹幾乎都需要使用抗組織胺和短期的類固醇來治療才能加以控制,如果控制有效應該可以在幾天後疹子逐漸消失。 慢性蕁麻疹由於不完全是過敏的因素,因此除了抗組織胺外,也需要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壓力和荷爾蒙的因素消失後才能夠控制得更好。

幼兒皮膚科: 尿布疹未必是照顧不佳所致

好發於六個月到兩歲之間的嬰幼兒,特別是一歲左右,是此疾病發生的… • 特殊皮膚病診斷:皮膚組織切片檢查、螢光免疫檢驗、真菌培養及鑑定、各類皮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分子生物學檢查、遺傳性疾病基因突變分子生物學檢查等。 馬偕醫院皮膚科自趙榮發教授 (第五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創立迄今,已有近三十的歷史 (詳見趙榮發醫師著馬偕皮膚科之起源與歷史一文) 。 在趙教授及歷屆師長的苦心經營、計劃與領導之下,馬偕皮膚科方能有今日之規模。

雖然新生兒一般指的是出生1個月內的寶寶,但1歲以下的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到新生兒科就診。 幼兒皮膚科 新生兒科主治黃疸、呼吸窘迫、胎便吸入症、餵奶異常、早產兒照護及追蹤等。 一般先天性心臟病(呼吸不會喘)也可以到新生兒科就診。

幼兒皮膚科: 寶寶常見的皮膚症狀,快速區分異位性皮膚炎與其他皮膚疾病

遺傳固然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因素之一,但環境因子也是影響疾病發作的關鍵因素。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障壁缺損,所以溫度濕度的變化以及摩擦肌膚的物質,都較容易引起皮膚的敏感和刺激。 無論是夏日裡汗流浹背、冬日裡乾燥寒冷、毛質的衣物、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裡、或是使用鹼性清潔產品等,皆可能造成發炎的惡化。

多形性紅斑是另外一種皮膚病變,主要與一些特定的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或是在兒童常見的黴漿菌感染有關;也可能是因為使用如磺胺劑或是抗癲癇藥物造成。 所以其皮膚病變的發生也是與免疫機轉有關,只是對其真正的發生原因並不是很清楚。 最近的研究顯示,在慢性蕁麻疹的患者會出現抗免疫球蛋白E受體的自體抗體,這些自體抗體會連在肥胖細胞的免疫球蛋白E上而導致肥胖細胞的活化,這樣就可能引起蕁麻疹的症狀。 此外,也有一些研究顯示,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可能與幽門桿菌的感染有關;所以臨床上只要接受檢查確定是否有幽門桿菌並如果有接受治療後,應該也可以改善蕁麻疹的發生。

幼兒皮膚科: 健康網》澎湖怪病應為丘疹樣蕁麻疹 醫:冰敷助緩解癢感

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所以氣候較潮濕,因此其實很容易出現黴菌的感染而成為體癬。 幼兒皮膚科 體癬就是黴菌感染,就如同「香港腳」一般,徽菌感染到腳就是所謂的足癬,而感染到全身的各部位就是體癬。 徽菌感染可能一開始是以小紅疹來開始,但是會逐漸變大,而呈現出周邊突起中間較平的皮膚表現,同時體癬的部位有時也會有水泡和奇癢無比的感覺。

幼兒皮膚科: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馬偕皮膚科以照顧弱勢族群為主要宗旨,過去尤其以治療漢生病 (即俗稱的痲瘋病) 聞名。 在各主治醫師的努力下,近年來馬偕皮膚科則發展成為以精確的診斷、細心的照顧、及熱忱的教學著稱於台灣皮膚科界。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是與體質有關的疾病,若父母親或有家族過敏性體質者(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機會較高。

幼兒皮膚科: 媽媽教室

但一般病童的皮疹範圍都很廣,為避免可能的副作用,應在皮膚科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 雖然目前醫學上還未明確證實食物與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關係。 但還是盡可能避免可疑的食物,常見的如牛奶、蛋、魚、巧克力、花生等。 另外有研究指出對於有異位性家族史的嬰兒,以母乳哺育四~六個月並延後副食品的添加,可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

無論如何,正確診斷還是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洗喉嚨可以加速感冒痊癒。 如果把氣喘兒童抓去在喉嚨噴一噴消毒液,知情的人一定會覺得很可笑。 高燒退後同時出現玫瑰樣粉紅色的斑丘疹,以軀幹較明顯 ,偶爾體溫在出疹後1至3天內會慢慢融合和消退。 臨床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40℃)持續三至五天,偶爾會出現厭食、不安,但一般沒有流鼻水、咳嗽及結膜炎等症狀。 患部先有紅斑出現,於其上先出現小水皰,迅速變混濁,破裂後形成黃色痂皮,故稱之為膿痂疹。

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劑藥膏,已核准用於成人及孩童,其抗發炎的效力近似於中效型類固醇藥膏,此類藥物除了少數病人有局部刺激感之外,並無明顯副作用。 由於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劑藥膏不會造成皮膚萎縮及微血管擴張,因此很適合用來治療臉頸部的異位性皮膚炎、不願使用類固醇、或對類固醇藥膏效果不佳的患者。 此外,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以及止癢藥膏,可以減輕患者的癢感,以避免因搔抓引起皮膚障壁受損,造成愈抓愈嚴重的惡性循環。 對於不慎因搔抓引起的皮膚傷口,應盡快使用抗生素藥膏來預防細菌感染。 要避免刺激性物質接觸皮膚,不要在患處塗抹油脂豐富的護膚產品;此外,要禁止用過熱的水清洗發炎處,避免處在過高的室溫環境,否則皮膚炎瘙癢的感覺會加重。

幼兒皮膚科: 皮膚病3.【汗斑】大汗者常有 白點一撻撻

Similar Posts